钱文忠:世博会如何能让文化“落地”为文明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2日 10: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日报

  我们在推动发展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始终没有把“文化”和“文明”分清楚

  ● 文明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但文化不一定一代就比一代高。

  ●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的文化之所以灭绝,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没有“落地”为文明。

  解放周末:即将召开的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除了展示人类的文明成果外,世博会也可以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对此,您如何理解?

  钱文忠:把世博会称为“世界文明的盛会”,是表达了让文明“落地”的期望。历史上,世博会最终“落地”为文明成果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熟知的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大胆、最进步的建筑工程艺术水平。再比如,可能几年前人们对“低碳”这个词还很陌生,但是随着“低碳世博”的推广和宣传,这个观念就日益在很多人的头脑中生根了,人们在使用电器等现代生活设备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怎么使用能更环保一些,这就是向文明迈近了一步。

  解放周末:举办世博会是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检阅,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钱文忠:与文明相对的是野蛮,就和平时代而言,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不遵守公共卫生习惯和公共规则。中国人习惯“小我”,比如家里脱下来的鞋子都放在门外公共走廊里,这其实很不文明。

  我们的经济发展与文明发展还没有同步。一些商人缺乏商业文明,常常不顾信义的准则,视赚钱为唯一目标。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它的突破点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经济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解放周末:有时候我们恰恰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钱文忠:事实上实现高度文明才是我们的目的,经济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推动文明的发展。因为只有人民的文明化程度高了,经济的发展才有正当性。而我们在推动发展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始终没有把文化和文明分清楚。

  解放周末:确实在当今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文化与文明没有太大的区别,常认为有文化就是有文明。

  钱文忠: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首先,有一些不能不说是文化人的人,本身就不文明。有的老师穿着破了洞的牛仔裤、敞着衬衫就进课堂给学生讲课;有的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温文尔雅,但回到家里却粗野蛮横。他们虽然有文化,但是缺少文明意识,把“文化”挂在嘴上,实际上恐怕是为了掩盖自身缺少文明的无奈。

  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人以文化的名义来行反文明的事实。比如有的人利用信息时代言责不自负的匿名方式,在网络上对某些专家、学者动辄就破口大骂。这种“批评”已然不是堂堂正正的思想交锋,而是语言上的拳脚相加、恶意攻击。从手段到结果,都是反文明的,完全脱离了公正理性的基本精神,污秽了本该纯净有序的文化空气。

  解放周末: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有什么危害?

  钱文忠:会产生很多混乱。我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这就是把文化等同于文明了。这种混淆在报刊、书籍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屡见不鲜。其实这是逻辑上的错误,因为文明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但文化不一定一代就比一代高。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国里有三个已经不复存在,这说明文化不是亘古不变、不可摧毁的,而是可能灭绝的,所以要破除文化迷信。我们凭什么以“我们是四大文化古国里唯一的健在者”而沾沾自喜呢?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的文化之所以灭绝,原因之一乃是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没有“落地”为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为什么能够延续下来?因为它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落到了文明的实处。

  解放周末:那么,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完全“落地”为文明,却还是悠远绵长延续至今?

  钱文忠: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当中国面临文化瓦解的困境时,总因为有相应的替代品出现而使它劫后余生。历史上,中国文化至少有两次侥幸地逃脱了灭绝的厄运。一次是隋朝前后,当时的汉文化被胡人逼迫到了消解的边缘,所幸外来的佛教让寺庙成为当时的教育中心,逐渐兴盛的佛教成为社会文明的成果;另一次是清朝末年,中国人在心不甘情不愿的近代化过程中,逐渐认同了西方文明。但是,我们还会有第三次侥幸吗?中国文化如果再不“落地”为文明,就难逃断裂的威胁。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边看边聊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