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道歉不能成为破坏古建筑的“化妆术”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9日 17: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5月17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召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就本报报道的云南大理唐代文物“龙首关遗址”被毁事件通报处理结果。大理市市长马忠华在会上代表大理市委、市政府就龙首关遗址被损坏一事公开道歉。(《中国青年报》5月18日)

    这起唐代文物“龙首关遗址”被毁事件以官方道歉的形式结束了,看似皆大欢喜。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社会和公众仅仅停留于官方道歉的层次上,停留于对相关责任人不疼不痒的处理层次上,恐怕就将失去一次反思的机会,甚至根本不可能阻止下一次毁坏文物事件的发生。

    大理市市长马忠华认为事件的主要原因,一是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淡薄,忽视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愿;二是文物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未建立全过程跟踪检查督促机制等。如此的总结真的到位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回答是表层的,最起码来说,缺少应有的理性反思,相反,对毁坏文物背后的政绩诱因进行了无意识的遮蔽,也正因为如此,浅尝辙止的原因分析,很可能成为下一次毁坏文物事件产生的温床。从这点上看,所谓的道歉很可能成为权力者卸责的“化妆术”。

    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较量越发激烈。事实上,唐代文物“龙首关遗址”被毁事件折射着时代的荒诞怪象:一方面是各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破坏几乎同步发生,另一方面,却是各地对所谓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争夺战”。 有关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公众希望保留城市中的古建筑,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正在遭到拆除的命运:洱海情人湖被填建豪华别墅……看到这些,如果不是生活在当下,恐怕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人在争夺,有人在破坏……

    但是,笔者以为,无论是破坏者,还是争夺者,对他们来说,主导他们行为逻辑的思维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历史文化古迹能变现成多少现成的利益,文化古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而唐代文物“龙首关遗址”被毁事件不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吗?

    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其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国外是如何保护古建筑的。我们知道,意大利对罗马、庞贝、比萨、佛罗伦萨、斯普莱托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成片保护,如古罗马城就被全城保护下来,意大利人对于名城内重要文物的保护意识远强于商品意识。正如人们所评价的那样: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本国历史文化古迹。

    面对唐代文物“龙首关遗址”被毁事件,最应扪心自问的是那些醉心于“政绩工程”的官僚们。埃及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主席穆巴拉克夫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把祖先的遗产当商品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应该承认,这种理性的姿态恰恰是我们欠缺的,也是笔者以为大理“毁城墙”事件反思不到位的地方所在。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古建筑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古建筑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破坏性开发,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对古建筑资源的保护不够。

    城市如何保存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社会命题。诚如所言,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拆除古建筑,无疑是在抹去城市的记忆。因此,应抛弃实用主义思维,站在文化和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看到古建筑,而不是掉进功利主义乃至被政绩主导的陷阱中,才是正道。在笔者看来,要防止官员的道歉成为破坏古建筑的“化妆术”,乃至成为推卸责任的一种粉饰!

责编:赵春晓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边看边聊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