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最近,全国人大财经委就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进行了密集调研,调研结论之一是建议减轻竞争性行业企业税负,腾出空间给员工增加工资,简称为“减税为薪”。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也就工资问题展开了调研。
这种不约而同的动作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大背景:今年1~3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出现35.9%的“恢复性猛增”,其增速让工资增速望尘莫及;同时,据全总官员称,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在这一组略显尴尬的对比数据面前,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如何变成行动并涉足深水区,也就成为全社会的重大关切。
客观而言,“减税为薪”的思路,体现了“放水养鱼”的理念,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路径之一。但也要清醒:“减税”并非“加薪”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尚不能确定,“减税为薪”的好处花落谁家。鉴于现实,完全存在着一种可能性——某些垄断巨头们因其话语权和近水楼台的优势,混入“竞争性行业企业”队伍,搭上“减税为薪”的政策便车,在垄断暴利和员工福利居高不下的前提下,更新增“减税”和“加薪”的不合理福利;相反,那些最需要减税的中小企业,因为远离权力,反而得不到足够的减负,农民工兄弟也难享“加薪”的利好。
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在一些企业,“好水”被截流、到不了“鱼”嘴里。这并非杞人忧天。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加税”必然导致“减薪”;但反之则未必亦然,毕竟转嫁容易、搬走难。这是因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雅一点言之,它是“理性经济人”,俗一点言之,它是“逐利动物”。如果条件许可,它一定会找到一个既减了税、又不用加多少薪的“黄金分割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