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复兴时评 >

郭兵:官员被盗为何总能引来腐败猜想?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3日 16:4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现金、玉石、水晶、名人字画,南京一副厅级干部把这些财物锁在保险柜里。可是没想到自己住的别墅遭了贼,保险柜被连锅端了。好在警方很快破案,价值40多万的财物再次物归原主。(6月13日扬子晚报)

    一桩哪怕再寻常不过的盗窃案,只要涉及“官员”这个敏感的字眼,马上就会引来舆论的格外关注,这则新闻自然也不例外。从文后跟帖看:有的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对该官员展开调查”,有的诙谐调侃偷盗者为“侠盗”、“义盗”,有的愤而感言“这个世界已经无官不贪”……民众在潜意识中,早已将涉案官员本能的归入贪腐之列而大加鞭罚。这不免引人深思,原本寻常的官员被盗案,为何总能引来民众的腐败猜想?

    这类腐败猜想,乍看上去似乎不够理性。虽然早有听说,某些盗贼专门瞄准官员下手,据说这样做既“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强”,因为贪者心虚,往往不敢报案。但这不过是道听途说,靠盗贼来“验证”贪官,终归是不靠谱的。就像本案中的这个厅官,虽然被盗物品从表述上看“玉石字画”很抢眼,但其价值不过40万元,如果该官员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凭借正当的收入来源也未必没有这个实力。毫无依据的将其定为贪官,舆论似乎显得有些武断而偏激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公众之所以有上述“非理性贪腐猜想”,一方面是在当前腐败高发的现实语境下,民众对官员“群体性质疑”的一种另类反映;另一方面,更是对官员监管缺失,特别是对官员财产毫无知情权的一种“恐慌性反映”:人们在什么东西都看不到的黑暗中,自然容易本能的怀疑一切。

    问题的症结再次指向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由于缺乏这一制度,人们看不到官员的具体财产及其合法来源,眼前可谓漆黑一片。而现实中能看到的,却又是腐败高发,且贪腐数额屡创新高,这只能促使公众往往以最坏的恶意作出种种无据的猜想。很显然,这种“非理性贪腐猜想”,也许有助于我们认清一些贪官污吏,却也有可能无意间中伤个别清廉官员。但这不是民众缺乏理性的悲哀,而是现实缺乏制度的悲哀。

    可以想见,只有在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全面推行的那一天,官员清浊分明,一切有据可查,这才能彻底断绝民众质疑的惯性,到那时,“偷盗者为侠,被偷者为贪”的黑色思维自然也就没了市场。

 

更多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