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9日 14: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关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宏观调查不算太多,但几乎每一份调查报告都发人深思。6月26日,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即是如此。
该调查说,2009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11亿,其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20至40岁者占被调查人口的2/3。该报告还预测了未来20至30年人口流动的四大基本态势,包括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速,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和流动人口年龄及性别变化等等。但是,在这可预测的“未来”中,却不见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种种调查数据和谨慎预测,呈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除了年龄结构有所变化外,农民工一直并仍将是社会流动人口的主体。在未来20至30年可预期的时间内,年轻一代农民子弟,仍将经历从农村到城市的艰难跋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一个社会而言,保持一定的人口流动,也就是保留了社会的活力因子。这里的流动必须是多向的,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一种职业转移到另一种职业,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人们在流动中寻找改变自身处境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在流动中聚拢人才、集聚能量,实现自我飞越。
但是,当一个社会的流动人口长期局限于“农民工”这一群体时,怎样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配置,就成为这个时代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民工潮”出现以来,那些与“民工”相关的语汇不断衍生、扩量,始终给人以“在路上”的奔波印象。从“盲流”开始,到“春运”、“遣送”、“收容”、“暂住证”、“欠薪”等,这些新语汇浓缩了中国农民进城路上所付出的艰辛。
地域上的流动在继续,身份和地位上的流动却相对滞后。在这样一种现实景况中,那些胸怀理想、期望改变自身境遇却不知所往的年轻人,该借助怎样的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愿望?逐年增高的流动人口犯罪率警示我们,只有打开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通道,让社会各类人群有机会通过后天努力,奋斗出一个新天地,实现社会的良性流动,社会才能在飞速前进中保持稳定与平衡。
当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渠道都放开,当更多的流动人口,“在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给每一个人以更多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人口的流动才会成为一道风景,而非社会的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