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6日 14: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年以来,陕西吴起在全县范围逐步推行从学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包括45岁以下青年技能培训在内的“全民免费教育”,成就之斐然,令全国瞩目。(《新京报》、《京华时报》7月5日)
在惊讶、叹赏、艳羡之余,吴起几乎“一竿子到底”的全民免费教育,值得全国其他地区认真反思和“见贤思齐”。它至少给我们带来三大启示。
启示之一:“全民免费教育”其实耗资并不算多,至少不如有些官员想象、渲染得那么巨大,那么难以负担。据报道,吴起县的“全民免费教育”,除了先期追偿“教育欠账”性质的数亿元硬件建设投入外,真正维持其常规运转的政府投资,实际上每年只需5000万元左右。以该县在校学生2.5万人计算,人均不过2000元。
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样的“全民免费教育”成本显然并不算高,更非不可承受。全国中小学生大约2亿,人均2000元,所需资金不过4000亿元。而这些年我国财政收入一直高歌猛进,今年更预计将超8万亿元,而我们的行政成本、职务消费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意味着,8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拿出5%,或者“三公消费”能节省一半,全国的“全民免费教育”就足以实现。
启示之二:“全民免费教育”的真正后盾和倚靠,“石油”其实并非唯一和全部。诚然,吴起县12亿元的地方财力确实相当可观,其中绝大部分也确乎来源于石油,但这只是一个物质条件,并非必然的行动基础。真正的基础正如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所说的,是执政者的“价值观”、“政绩观”——“在教育上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在公共资源的使用上,让大多数老百姓受益”,“不是钱赚得越多,就越有价值,不是官做得越大,就越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