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7日 14: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长江日报
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在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公开招聘范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将于2012年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看到这样的消息,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觉得意外和突然。伴随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公开的信息公布,公开的考试平台和公开的招录标准,在现实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但很多人又未必会感到放心。单位化的劳动就业制度虽然不复存在,但由于不同职业和就业单位在工资收入、福利保障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日益扩大,“顶职”和“内招”却依然作为一种福利在许多“吃香”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质性地保留了下来。与以往不同的只是脱下了制度化的外衣,过程则显得更加严格和隐蔽。比如接收职工子女要看亲子鉴定,比如招录对象只限于副科级以上干部的配偶和子女,比如23岁的职工子女竟然拥有了41年的工龄。内部化不再成为一种当然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它已经完全消失,只是竞争更激烈一些,其实现过程无非是绝不允许肥水流了外人田。
当然,还有一种不公,即公开形式下的不公。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招录充分体现了公开性原则,招聘岗位、考试成绩等信息均由公众分享,一切程序也很完备,但正是在这样的公开程序之下,权力内定的人员稳稳当当成为了“出类拔萃”者,从而把其他竞争者以公开的形式结结实实挡在了门外。比如海南三亚市出现的“99分招考门”就是明显一例。这种现象的更加危险之处不在于某一个人以非实力的方式谋得了岗位,而在于甚至是利用了公开的形式掩盖了私下的权力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