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张天潘:恶搞古文,是谁制造了青春过剩的难民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2日 16: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千龙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近日,借着网络语言流行的东风,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活跃——恶搞古文、古诗翻译在网络上广受年轻网友追捧,《出师表》、《木兰诗》、《将进酒》、《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知名古文无一幸免“变体”的命运。甚至一本号称“史上最邪恶搞笑古文翻译”,名为《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的图书也摆上了书店的销售柜台。这是一次语言的进化,还是又一阵调戏经典的歪风?(8月1日《重庆晚报》)

    对于这阵恶搞古文之风,有专家称“应尊重文化血脉”、“这种行为把我们优秀文化精神产品给世俗化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真正的文化,绝不应该是那种整天板着脸的严肃事物,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有一种内在的亲和力。而当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上,这种亲和力往往被阉割了,所以造成它们在青少年群体中,丧失了那种传承性。因此,这个时候的这些恶搞解构行为,相反就成为了不应该被盲目批评的行为,至少这样的恶搞与解构,是另外一种文化传承。有传承至少比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来的好吧?

    当然笔者以为,这件事值得关注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这种浅层次的现象争议,而是应该摆脱那些细枝末节行为,进行深入的社会追问。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恶搞古文”背后的促成因素,其实是一种灰色甚至是黑色幽默:它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都是一群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贫困,然后造成青春过剩的年轻人。而这些恶搞,本质上就是我们在惨淡空虚寂寞的日常生活之下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内心挣扎,这种挣扎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没有也不管有任何的诉求与意图,仅仅图一个一时之快,仅此而已。

    这种文化贫困本质上就体现在我们每一次的网络狂欢之中,在荧屏上,我们只能看到那些被过度咀嚼后变得索然无味的《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生活中呢,好像却一直被物质压迫着,一个个都好像未老先衰,或者在精神的空虚中,追逐着拜金男拜金女、谩骂者凤姐、围观者犀利哥,沉溺于这个肤浅的愚乐时代,并乐此不疲,正式沦为周星驰所说的“和咸鱼干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应该透过这些恶搞追问:是什么让我们这群年轻人,迷恋上了这种恶搞与解构?是谁让我们成为了青春过剩与文化贫困的难民? (张天潘)

更多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