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马涤明:分配改革的最大瓶颈是民众权利之乏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1日 14: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浙江在线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有人说是既得利益群体,有人说是城乡二元体制,也有人说是行业垄断。实际上,改革方案迟迟不能公诸于众,很大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下部门之间的利益较量。有官方智囊说,实际上,参与改革的部门本身就是阻力。(8月31日《中国经济周刊》)

    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动议不是今天才有,近年来各种尝试与动作也有过一些,然而最终的局面不是缩小了差距,而是“马太效应”——差距越拉越大。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改革的操作者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阶层,或者代表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说话办事。再有就是,中央的指导思想在层层落实过程中被掐头去尾、改头换面、瞒天过海,那么弱势阶层的利益也就难逃“被××”的命运。我举一个例子,某自治区指出某些地市财政收入增长过快,而居民人均收入过低,不符合中央关于让民众共同分享改革成果的精神;于是一些地市雷厉风行地推行“增长计划”——给行政事业单位以各种名义发补贴。这种补贴既师出有名,符合上级精神,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在统计数字上也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而于普通百姓和职工来说,这样的“平均增长”不但无份,却因“平均增长”而多缴社保费。收入差距就这样再次拉大。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现实中这种情形多不胜数。

    曾有学者指出,现行体制机制下的“增长”政策,普通阶层发得的钱永远不会比强势阶层更多,而且还会被由此带来的“增长”效应给拉向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决定权永远是掌握在强势阶层手中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强势阶层充分利用其落实权、操作权,将国家政策变通、勾兑,以为自己阶层的利益服务。比如,国家提出以保障房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于是“住房困难群体”首先会在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群体中大量“涌现”;政府部门利用各种权力、便利大搞变相专供、团购或直接建设福利房,美其名曰“解决机关人员住房困难”。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晒出的保障房资金预算更是令人乍舌。如是,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情况肯定是居民人均保障支出提高了多少多少,结果则是平均数字越高,分配差距越大。

    今天,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被指“悲观”、“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或以失败告终”,“参与改革的部门本身就是阻力”,如此情形应在意料之中——指望既得利益者革掉自己的利益,原本是一种悖论。

    公共政策的制定,离开公众的发言权与参与权是不可难想象的。有专家认为,分配改革方案不能缺少开老百姓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知情权。所言极是。然而笔者以为,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参与权不大可能在一项改革中真正实现;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众在分配改革中缺少参与权,而是民众权利在概念上的缺失。温家宝总理最近再次提到,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笔者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样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而舍此便很难谈到民众权利的保障;民众权利不保,分配制度改革很可能就是一座空中楼阁。

更多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