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复兴时评:临时换教材是最糟糕的“第一课”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2日 17: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复兴评论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张遇哲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安徽滁州等5个地市的很多初中学生发现,自己领的新书里唯独没有英语课本。据安徽省教育厅红头文件显示,安徽省8月底决定改换上述5地市的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教材版本,因所涉教材量多达近百万册,教材供应商印刷、配送不及,导致出现上述结果。据知情者透露,利益重新分配是更换背后原因。(9月2日《新京报》)

    在兵法中,“临阵换将”乃一大忌讳。对于教育来说,“临课换书”同样有悖常识。首先,教材需求量巨大,仓促调整之间印刷配送很难跟上,部分师生将面临开学伊始无书可用的尴尬;同时,更重要的是,不同教材往往在内容设置、进程安排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临时换书必然导致原先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给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乃至将来的考试组织都带来不便。因此,2005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用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为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各市(地)每科教材一经选定,在使用过程中途不得更换版本教材。

    既有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有上级部门的红头禁令,但安徽省教育部门依然坚持更换教材,哪怕距离开学已经不到一周。“临课换书”的诡异,时间节点的蹊跷,不免让人对更换教材的内幕满腹狐疑。而知情人士的透露,恰恰验证了人们的猜测。“教材发行都有‘返点’,临时换书就是因为出现了新的竞争者,排挤了原来的供应商。”

    2003年的教学改革打破了原先全国教材“一盘棋”的格局,多家教育出版社可以出版教材,每个地市教育局在教育部批准的目录中进行选择。但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也趁隙而入。此举的本意是为了引入良性竞争机制,盘活教辅出版市场,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带来了权力的寻租和滥用。我国有近2亿名中小学生,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利润每年至少有300亿元,很多出版社都想在新的蛋糕分配中抢得一块。于是,发行“返点”成为教材发行市场的“潜规则”,出版单位一般都拿出20%利润中的5%——10%进行公关,作为有权利决定选用教科书的个人的回扣。

    以往,这些都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每年3到5月新学年教材征订期间,各出版社各显神通,明争暗斗,等到秋季开学时,利益分配早已尘埃落定。随着新课本的发放,一切显得井井有条,丝毫嗅不到“公关暗战”的硝烟。只是,这一次新的竞争“大鳄”不期而至,打乱了教育部门和出版社既定的节拍。虽然开学在即,但由于利益要重新分配,这教材该换还得换。

    此次“临课换书”,师生怨声载道,舆论纷纷质疑,对此安徽省教育部门事先应该预料到。但是,其依然坚持更换教材,这份“执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幕后利益推手的强大。当诱人的既得利益蒙了双眼,自然无暇顾及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投来异样的眼神。在这一刻,潜规则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从幕后走到台前,肆无忌惮地向人们炫耀,向原则挑衅。

    眼下,各地都在组织各种各样的“开学第一课”。安徽省的“回扣决定教材”,无疑是最糟糕的“第一课”。整堂课充盈着浓浓的铜臭味,同学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权力寻租,学到的是“利益决定一切”的游戏规则。当回扣发生变化,教材就要随之调整,无关质量优劣,不顾教学稳定。那些未谙世事的孩子,过早地被“潜规则”染污心灵,他们中有多少人在踏入社会之后还能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处事?当教育育人者也开始向利益屈服,成为金钱操纵的道具,不由得令人一声叹息。我们的社会是该重塑道德的时候了。

更多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