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乾 羽:地下“标间”背后的公众诉求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3日 16: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众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好的房子太贵买不起,自己家的破房子夏天太热,冬天太冷,郑州市64 岁的退休矿工陈新年用4 年时间,在自家居住的棚户区院内地下6 米处,挖出一个50平方米的房间。这个地下房间冬暖夏凉,按照附近房地产价格计算,价值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老陈,计划继续努力,在地下挖出个三室一厅来。(9月2日《中国青年报》)

  地下“标间”的故事让人读出了浓浓的情意。一个财力有限,能力有限的64岁老人,为了让自己的妻女住上更为舒适的房子,过上更为舒服的生活,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别出心裁地向地下要空间,进而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与家人的幸福生活。这份亲情令人感动,它让人们看到了无奈面前亲情的坚韧和家庭的温暖;这份豁达令人欣慰,它让人们看到了在艰苦的生活中也可以有笑声,也可以有暖意。

  当然,如果我们把幸福生活看成是必要物质积累上的结果,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中的幸福有一些“苦中作乐”的味道。如果,老人可以向“上”获得生活的空间,他何必向“。地下”要房子——即使地下的房子再舒适,它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房子;尽管这样的房子具有了房子的格局和功能,但是“地下”两个字让人读来五味杂陈。与无房相比,老人可以从地下“标间”中获得相对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们变换比较的坐标系,把地下“ 标间” 同真正的商品房相比较,则这样的“标间”将魅力全无。

  正是这种掺杂着辛酸的幸福,让公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因为,在高企的房价面前,住房压力是普遍的,无论有多少专家指责是未婚女青年导致了高房价,是购房年轻化导致了高房价,房子依然是国人普遍需要的东西,不管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积蓄去购房,他们的内心都有一个住房梦。

  正是因为这种共鸣,一个根本无法复制的,戏剧性很强的地下“标间”的故事,成为了公众舆论关注的对象。一方面,公众通过这个载体抒发内心的情感:他们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他们感动于故事中传递出的温暖和情意;另一方面,公众通过这个载体表达自己的意见:看看地下“标间”的故事吧,这个的故事说明了现在的房价早已超过了普通人的购买水平,这样的购房之痛已经把那些无奈的人逼到了向地下要空间的程度。

  地下“标间”不仅是一个普通老人眼中的房子,还是公众眼中高房价时代的一个符号。通过这个符号,人们会看到住房之难;通过这个符号,人们也会看到控制高房价之必要。在这个新闻中,社会不仅要看到老人的生活智慧和豁达心态,还要看到新闻所引发舆论背后的公众情绪和意见。这种情绪和意见才是地下“标间”获得新闻价值的直接来源。

更多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