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血荒”,不能推卸管理之责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日 14: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南京媒体11日报道:节前又闹“血荒”。严重到什么程度?仅10日一天,省人民医院就因“无血”被迫停了20台已安排做的手术。

  近年来,闹“血荒”、特别是年关血源紧张不是新闻。血源管理部门解释: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回家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放假了,血源自然少了。

  这听起来不无道理,可一而再再而三地闹“血荒”,相关部门就该反思一下:血液管理上是否有误?

  明明知道“血荒”有“季节性”的特征,即一年中的某些季节会出现“不荒”甚至还会有富余,就应该设法存好、管好这些富余的血,以调剂和补充给“荒月”。可目前南京血液中心库存血液保质期是30天。

  近年不断有专家呼吁,推行自体输血(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解决“血荒”。发达国家自体输血已占输血总量的20%-40%,澳大利亚和美国占80%-90%。它除了可以稳定血源外,还因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防止传染疾病。而推行自体输血最大的问题也是保存的期限。

  实际上,这在技术上已经解决了,如北京市血液中心正在筹建一个-80℃的冷冻血库,可储备上万袋血液,保存10年而不变质。该中心主任刘江表示,此举将从根本上破解该市献血淡季的“血荒”难题。

  可见,血源的保存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站在关心和爱护人的生命的高度,就能想远一些,多投入一些,切实保障必需的血液。反之,即使血源丰富,也难免“血荒”。如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市民捐献了76万U的血液,其中有30万U的血液因没保存好而被废弃,市民献血热情锐减,从而导致严重的“血荒”。

  在暂时没有能力长期保存的情况下,则可以搞献血预约登记制,固定血液,送上门的也不一定当时就抽,可养起来,分时使用。当然,这需要更温馨、更细心和更系统的管理。因为,人的献血激情是会变化的。如何稳定和管好庞大的献血志愿者队伍,使他们热情如一,随叫随献,对习惯于“有献就抽”的管理部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绝不是做不到。上海某区血站站长就说过,如果取消指令性献血计划,他完全有办法靠志愿者队伍,保障该区的临床用血。此前,17万余人的应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因血型之全和血源之足,使北京奥运达到了非常高的血液保障水平。学习、借鉴和利用其经验,我们是能告别“血荒”的。

更多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