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3日 17:2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复兴评论
作者:崔中波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其中黄瓜和西瓜涨幅最高,大豆油、大豆调和油、活鸡、茄子及草鱼等价格微弱下跌,大白菜和鲜猪肉价格持平。(11月3日《重庆晚报》)
食用油涨、大豆涨、茄子涨、白菜涨……所有跟百姓“菜篮子”沾边的食品价格接二连三地上涨,而且是一浪高过一浪,百姓身上的银子就像遭遇了台风“鲶鱼”的袭击,越“刮”越少。于是力求做省钱达人的“海豚”族应运而生、以富裕著称的深圳市民也学当精打细算的“小女人”不辞辛苦地赶赴香港采购生活必需品……百姓对于接连不断的“涨声”不是麻木了,而是愈加清醒。
无力而天真的民众伸着脖子不断追问“为什么几乎所有东西都在涨价”?经济学家你一言我一语,媒体报道七零八落:升息加息、供求失衡、流行性过剩、游资炒作、CPI、PPI、通货膨胀等经济术语的世俗化解读等等,形成了潮涌式的信息爆炸,虽经市场启蒙多年的中国民众,到底被搞得晕头转向了——如此繁杂的理由种种,到底该让我们拿什么搏击这股汹涌而至“涨价风潮”?
公众之所以如此纠结,源于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的体会。一直以来,在食品涨价问题上,民众始终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势,什么时候涨,涨多少,几乎完全没有话语权和博弈权,只能“挨宰”。个中原因,当然跟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弹性小、且中低收入人群敏感有关。但这还不是全部,很重要的一部分问题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身上。
就拿农产品来说,哪些应该市场调节随行就市,哪些该政府出面重点监管,我国虽然有个成型的列入国家价格保护的范畴,但灵活性欠缺,比如,在蒜价“发烧”时期,有人就提出除了生猪、粮食、棉花外,对大蒜等一般蔬菜,亦应出台保护政策。但此事不了了之,大蒜行情的“一夜暴涨”并没有多大改观。随后,类似“苹什么”“糖高宗”等又接二连三地上演。
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在调控方式与监管力度上亦不尽如人意。例如,蔬菜流通环节多,成本高,一直被认为是菜价高位运行的导火索。但现在都到了“天价”蔬菜时期,也未见有关部门要求收费站对蔬菜格外“开恩”的。而且,被呼吁了许久的农业生产灾害预警机制、成熟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农副产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农超对接”,始终没有很好地执行开来。
眼下看来,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普及经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出应对“涨价风潮”的办法。显然这不能寄托于民众的“海量囤货”、“异地购物”等歪招邪招。而应靠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排查“涨价风潮”中市场与非市场因素,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搞清楚各个因素对食品上涨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大,弄明白哪些是市场领域中最宜“发病”和最宜“受攻击”的薄弱之处,而不应该是一笔糊涂账。更不能不负责任地高呼“价格还有上涨空间”,正襟危坐地教化“民众须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