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朱述古:为什么廖晓义说乡村要拒绝大公司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5日 09: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廖晓义,何许人也?她是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创办人,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人,四川“乐和家园”的建立者。通过试点建设推动了中国绿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这样一个人,最近针对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提出了“乡村使生活更真实”的观点。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所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资本化争相将大公司引进乡村的背景下,响亮提出“不要让大公司统治世界”。她说,“我们想闯一条村民在完全保留土地和宅基地的前提下,与外来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共生共赢的新城乡发展之路”。

  廖晓义关于乡村建设的主张,当然不只局限于拒绝大公司,但她所有主张的前提,都基于“完全保留土地和宅基地”。乍一看,这个前提纯属多余。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土地和宅基地,原本就不是农民。但认真审视一下最近不少地方为了土地指标“增减挂钩”强行夺去农民宅基地的事件,就会发现廖晓义的主张非常切中肯綮。那些被夺走宅基地的农民,实际上已被行政力量赶出家园。无论是身份还是精神,他们都已经从土地上流离失所。

  实话说,尽管近些年城乡统筹的步伐不可谓不快,但农民的国民待遇总体上仍然不如市民。从这个意义上说,逐渐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应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城市化应该有客观规律可循,以大跃进的态势推动城市化,对乡村社会的杀伤力不言而喻。现在的情形是,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进行城镇化的锦标赛,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工地,关于强行征用农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背景就在于,中国的人地矛盾已经异常尖锐,中央对18亿耕地的红线三令五申,地方政府不敢触碰土地政策的高压线,于是只好打乡村的主意。乡村,已经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利益主体争夺的一块肥肉。

  话题回到大公司上。和政府搞土地指标“增减挂钩”一样,大公司进入农村,也是看中农村的土地。只不过前者看中的是宅基地,后者看中的是耕地。因为大量集中农民的土地,可以很顺利地实现规模化,不仅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解放”农民。很多大公司以很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租得农民的耕地,然后把老弱农民变成土地上的工人,让青壮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这种格局看似多赢,其实暗藏隐忧。在赢者通吃的利益分配格局中,规模化经营的得利者永远是大资本。放弃土地的农民如果没有与城市生存相适应的本领,最终将成为乡村和城市的双重失业者。

  最为关键的是,当农民纷纷向政府或者大公司交出手中的土地,农村社区生活的和谐和特有的乡村文明很快将溃不成军。时下,乡村社会已基本空壳。当地方政府为城市化指标的节节攀升志得意满时,却没有注意到乡村社会正在悄无声息地土崩瓦解。这正如廖晓义所说,“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身体,因为我们拿走了他们的土地,我们也就拿走了他们的灵魂”。

更多 视频排行榜